我的新加坡声音

公园里的鸡鸣鸟语,地铁站的善意叮咛,岛国各处回响着我们生活的音色。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还有融合多语的Singlish,共同谱写出新加坡的语言风貌。我们熟悉的口音,即使人在千里之外,也能瞬间拉近彼此距离。从“新谣”时期的《晨的脚踪》到“新空下”世代的《远亲不如近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符。

生活的音色、熟悉的口音和触动人心的音符,交织成属于新加坡的声音。这声音不仅是耳边空气的振动,它更承载着属于我们的集体记忆。我们诚挚邀请您以新加坡的音色、口音或音符为故事的主题或底色,创作属于这块土地的微电影,尽情地发出“我的新加坡声音”。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宗乡总会)于1985年注册成立,是我国华人宗乡会馆的最高领导机构。2011年,宗乡总会荣邀时任总理李显龙担任首任赞助人,2024年现任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接任第二任赞助人。 宗乡总会主要宗旨是:加强华人宗乡会馆的密切合作,主办或资助有关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提高公众对华族语文、文化和传统的认识。自成立以来,总会一直肩负着带动华人社会、推展华族文化事业、发扬华族优良传统的神圣使命。宗乡总会目前有250个会员团体。

周兆呈博士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联合主席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青年委员会主任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董事

王梅凤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联合主席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新加坡教育部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董事

符诗专副教授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委员兼评审主席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组主任

新加坡社科大学,中华学术中心主任

潘玠吟博士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委员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节目助理处长

游桂娥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委员

新报业媒体信托华文媒体集团

伙伴关系与品牌活动总监

符策智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委员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运佳博士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委员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融合大使

王玥博士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委员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赛程赛制

“我的新加坡声音”微电影大赛接受的影片类型不限,可以是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专题片等。

第一步  2025年12月31日前意向报名参赛。报名者可通过电邮获得本届大赛的相关资讯。

第二步  拍摄微电影

第三步  2026年1月1日至2026年6月28日期间提交您制作的微电影!

参赛组别

大赛分为两个组别:

公开组
  • 开放给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包括目前旅居国外者)或居住新加坡的非新加坡籍人士
  • 公开组仅开放给非全职学生
学生组
  • 开放给13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包括目前旅居国外者),以及在新加坡求学的非新加坡籍学生
  • 学生组仅开放给本地或海外全职就读学生。(主办方有权请参赛者在必要时提供就读证明)
  • 参赛者年龄需至少13岁或以上。18岁以下的参赛者需在提交参赛影片的同时,附上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签署的同意书。点击这里下载家长同意书
  • 意向报名截止:
    2025年12月31日 23:59分(前往报名表格
  • 分享会:
    2025年11月1日,星期六 (查看详情和报名
  • 作品提交:
    2026年1月1日至2026年6月28日 23:59分
  • “年度新加坡网络短片奖”提名:
    2026年1月1日至9月17日
  • “网络人气奖”投票:
    2026年8月17日至9月17日
  • 颁奖典礼:
    2026年10月24日,星期六
  • 档案格式:
    .mp4 / .mov / .avi / .wmv
  • 规格比例:
    16:9 宽屏格式 - 1920×1080 或者1280×720
    9:16 竖屏格式 – 1080×1920 或者 720×1280
  • 档案大小:
    不超过450MB
  • 时长:
    最短时长30秒,最长时长10分钟
  • 语言:
    参赛电影没有语言的限制。但是,以英语制作的作品,必须配上简体中文字幕;以华语制作的作品,必须配上英文字幕;以其他语言制作的作品,必须配上英文和简体中文字幕。参赛电影的名字应当是英文或者简体中文。
  • 片头片尾:
    所有影片需加入片头介绍及片尾职员表;片尾也需要加入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活动的标志。(点此下载
  • 拍摄器材:
    不限(可用手机、平板电脑、相机、专业摄影机等器材)
  • 参赛者需在提交参赛影片的同时,附上一段关于作品的中文或英文的简短概要(不超过150字)。

    参赛者需同意大赛条规条款

我要报名

“我的新加坡声音”微电影大赛的呈现方式不限,影片类型可以是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专题片等。

第一步  2025年12月31日前参赛意向报名。报名者可通过电邮获得本届大赛的相关资讯。

第二步  拍摄微电影

第三步  2026年1月1日至2026年6月28日期间呈交您制作的微电影!

如果您无法阅读或填妥以上表格,请点击这里

我要提交

“我的新加坡声音”微电影大赛接受的影片类型不限,可以是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专题片等。

第一步  2025年12月31日前参赛意向报名。报名者可通过电邮获得本届大赛的相关资讯。

第二步  拍摄微电影

第三步  2026年1月1日至2026年6月28日期间呈交您制作的微电影!

如果你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请附上父母或者法定监护人已签名的同意书。点击这里下载表格

所有影片片尾需要加入“我的新加坡声音”微电影大赛活动的标志。请按此下载

我要提名

年度新加坡网络短片奖

提名你喜欢的“新加坡视频”,选出“年度新加坡网络短片”!

从各大网络平台中找出最能代表新加坡的年度网络短片!获奖短片作者/制作方有机会赢取800新元现金奖。获奖作品的提名者有机会赢取200新元现金奖,并受邀与获奖短片作者一同出席 “我的新加坡声音” 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

马上提名你心目中的“年度新加坡网络短片”!

  • 提名作品范围: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期间,在网络平台发布的新加坡主题视频短片。每位参与者可提名多部作品,提名日期为2026年1月1日至9月17日。
  • 若获奖作品被多人同时提名,提名者的现金奖将以抽奖方式在所有有效提名者中产生。
  • 任何含禁播或不适当内容的均不具备参选资格,同时短片大赛组委会保留拒绝播放此类短片的权利。
  • 大赛组委会保留筛选合格短片、禁止作品参选或取消参赛资格的最终决定权。评审员的评审决定将不予公开,且不得被参选者或公众质疑、反对或上诉。所有决定均为最终裁定,具有决定性效力。

奖项奖品

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日期:在2026年10月24日所有参赛者将受邀参加。得奖名单也会刊登在zaobao.com.sg及微电影大赛官网。

评审阵容

邓宝翠

电影人

新加坡导演邓宝翠热爱文学与电影,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曾荣获香港文文学奖散文冠军,之后她考入著名的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攻读导演硕士班。

邓宝翠的学生短片《当你沉睡时》(2002年)是首部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的新加坡短片。2009年她获选参加柏林影展新秀研习营,亦在2010年成为台北金⻢电影学院第二届学员。

2015年,邓宝翠执导了新加坡首部以校园民谣为题材的纪录片《我们唱着的歌》,该片将她的影视事业推向新高峰。影片被中国知名影评人“桃桃淘电影” 评为2016年度十大佳片,并创下本地纪录片票房记录,成为新加坡独立纪录片制作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陈源胜

新加坡电影协会副主席

陈源胜现任新加坡电影协会副主席兼节目总监,主管电影节策划和影片放映工作。他同时身兼数职:电影教育机构——电影眼(The Filmic Eye)的董事经理;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迪吉彭(新加坡)科技大学以及南洋理工学院电影课程的客座讲师。

陈源胜从2007年开始撰写专业影评,在其网站(eternalitytan.com)已发表3000余篇评论,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更于2015年新加坡部落格大奖中获得最佳个人部落格奖。 此前,他曾以国际专家身份任职奈飞 (Netflix)公司的电影分析师。

Remi M Sali

导演、作家

Remi M Sali(雷米沙里)在影视创作领域有超过二十年的经验,涉及音乐视频、电影等多种长短篇作品。他的作品深植本土文化底蕴,并敢于突破创作边界。 在重返导演行业之前,Remi曾是新加坡国家广播公司屡获殊荣的预告片制作人。他精通英语和马来语,曾为本地电视台执导过多部热播电视剧、电视电影、资讯娱乐节目及艺术系列节目。

多年来Remi热衷讲述有关种族、语言与宗教的包容性故事,这一主题在其近年个人作品,如:《Konpaku》(2019年)和《不是我妈妈的烘焙》(2020年)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他还创作并联合制作了全程于荷兰拍摄的新加坡独立电影《Salam Gembira》(《愿你幸福》),该片由荷兰与新加坡艺术家联袂出演。目前,Remi正在执导一部横跨中东、欧洲与亚洲的旅行纪实系列节目。

周伟堂

堂堂映画创办人兼董事总经理

August Pictures 堂堂映画创办人兼董事总经理周伟堂,长期致力于制作高品质纪实节目与原创剧集。作为经验丰富的独立制片人兼导演 ,其作品屡获国际殊荣与奖项提名,包括金马奖、纽约电影节、亚洲创意学院奖、亚洲电视大奖、亚洲内容大奖及红星大奖等。

周伟堂曾与台湾及马来西亚同行联合制作两部电影,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得主张吉安执导的《五月雪》及《金兰荖叶》。《金兰荖叶》于2022年获得金马创投百万首大奖。周伟堂亦曾担任多个国际奖项评审,包括2022年国际艾美奖、纽约电影节、亚洲创意学院奖、亚洲电视大奖,以及红星大奖。他致力于打造本地特色与国际视野兼具的娱乐内容。

符诗专

新加坡社科大学
中华学术中心主任

符诗专副教授多年来热心于电影研究,1992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摄影及电影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大学大众传播博士学位,所学一直与电影有密切关系。

他是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策展人、曾于《联合早报》专栏“符号场”着笔电影、媒体和本地文化相关的议题。

符诗专曾筹办第一、第二和第三系列《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新加坡首映与相关活动。他也是《新跃人文》与《华商华社》系列丛书副主编。2016年他与周兆呈、游俊豪合编《半世纪的新加坡:回顾与展望》。

林毅炜

电影制片人及导演
前太阳娱乐洛杉矶总监

新加坡电影投资人、制片人兼导演林毅炜现居美国洛杉矶。他曾任太阳娱乐洛杉矶公司的负责人,参与投资了多部知名影片,包括圣丹斯电影节口碑佳作《棕榈泉》(主演:Andy Samberg)、奈飞(Netflix)的电影《恶鸟的祝福》(主演:Melissa McCarthy)以及惊悚片《绝絕境一小時》(主演:Naomi Watts)。在亚洲,林毅炜最为观众所熟知的是编写并执导的电影《轮盘》和《镜海》。两部作品均在多个国际电影节及商业院线放映,获媒体广泛报道,还被列入全球顶尖电影学府之一——位于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课程与考试内容中。

巫培双

影视创作者、文学总监

巫培双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是拥有近三十年影视创作与制作经验的资深电影人,至今参与及主导超过三十部影视作品。早年参与编剧的电影《我在政府部门的日子》曾入围第44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电视剧作品包括本地最长寿喜剧《敢敢做个开心人》及132集电视剧《味之道》等。2009年起转向导演,执导作品包括《贪心鬼见鬼》、《我是孝子》、《天公仔》等八部电影,风格横跨喜剧与温情写实。他的短剧《K.O》与《加文纳桥的约定》曾分别入选与获奖于国内外颁奖典礼,亦于2023年为抖音平台编剧了点击率破亿的原创定制剧《天涯小娘惹》。

陈英豪

主编
中文时事节目

英豪兼具跨文化与跨媒体的丰富经历。他曾负笈中国与美国,并在新加坡、台湾、美国和中国参与剧场、广告、电影和电视相关工作。目前在电视台从事时事节目制作。

王舒杨

《联合早报》影音群主任

现任《联合早报》影音群主任,拥有超过15年媒体从业经验,见证并协力推动新闻室从以文字为主到影像多元叙事的转型。带领团队致力于创作兼具社会价值与视觉表达的内容,其时事专题多次荣获国际奖项。

早年于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工程专业,后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进入媒体行业后,先后涉猎副刊、本地新闻、数码、特稿,在文字与影像之间游走,过去十年集中深耕数码内容和影像创作,推动新闻与影音的跨媒介融合。

近年担任纪录片系列《艺述岛国》监制,与团队尝试将纪录片美学引入新闻叙事,使作品在公共议题之外,也具备文化与艺术价值。

初学者贴士

微电影制作—初学者小贴士
*由义安理工学院兼职讲师王朝弘提供

1
2
3
4

首要任务:准备剧本

Tab 1 Image
  1. 先观赏其他的微电影,熟悉一般微电影的叙事结构及制作规模。
  2. 研究经典的三幕剧结构:
  3. 避免过于煽情的剧情或对白,设计有趣的人物 。
  4. 剧情应该合乎情理,但又在意料之外。
  5. 每句对白都应达到以下作用
    • 显露人物个性或特点
    • 将剧情往前推进
  6. 电影应以视觉为主,不要过于依赖对白。

组织团队

召集你的摄制团队,其基本组成可包括以下成员:

  1. 制片: 制作队的大家长、负责安排及经营整个制作
  2. 导演: 影片的艺术总指挥、演员的导师
  3. 摄影师: 负责摄影、灯光
  4. 录音师: 负责现场收音
  5. 美术设计: 负责设计整部片子的视觉风格,包括场景设计、道具、服装、发型、等
  6. 剪辑师: 负责影片的后期制作

制作

  1. 始终要检查对焦,并设置好白平衡。
  2. 避免过度使用变焦和镜头移动。使用某个特效前,要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用它。
  3. 要像画家构图一样去构思每一个镜头。
  4. 选角很重要,要为每个角色挑选年龄合适的演员。
  5. 选择合适的道具、服装、发型和布景等。
  6. 良好、干净的收音十分重要。
  7. 避免出现连续性错误。

完成后期制作

  1. 选择在动作中剪接(cutting on action)可让动作看起来更加顺畅。
  2. 避免使用花俏的转场效果(transitional effects)。
  3. 遵守“180度规则”(180 degree rule)、银幕方向及其他帮助维持时空连续性的规则。
  4. 对话时使用反应镜头(reaction shots)能使对白戏看起来更有趣生动。
  5. 选择适当的音乐以配合戏的气氛、节奏、文化背景等。
  6. 在适当的地方加上适当的音效可使整个声音设计更丰富。
  7. 华语对白应该加上英文字幕;英语对白应该加上华文字幕。
  8. 输出前检查是否选择正确设定。
  9. 输出后完整看一遍,检查是否有技术问题。

王朝弘:我相信拍电影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你不需听取我的意见,更不用同意我所有的看法,重要的是你要相信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人能说一个过度曝光的镜头是“错”的,但你必须能够为你的选择做出辩护。你是创作者,你有表达的自由,创作决定在你手中!